您现在的位置: 商南教育信息网 >> 清油河镇初中 >> 家长学校 >> 文件通知 >> 文章正文
  浅谈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字体:
浅谈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2    更新时间:2009-7-3    

浅谈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夫妇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属代管,从而,形成广大农村“留守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由此而产生的“隔代监护”、“隔代教育”问题也随之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目前,据调查统计,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留守孩子”在我市达40%多。这支数量规模庞大的留守孩子,因其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的环境,导致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和行为出轨率以及教育的难度都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一是留守孩子的学业成绩一般较差。笔者曾对本镇某校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45%学业成绩较差,42%中等偏下,10%左右较好,只有 3%的学习优秀。其原因是农村老人的文盲率大多在80%以上,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督促与辅导,加之爱唠叨,使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二是性格大多不健全。由于祖孙两辈人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心理代沟明显,加上时代的巨大差异使这些老人不能在日常生活接触时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上的培养,导致不少孩子个性偏差,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或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三是行为习惯差。由于隔代抚养,大多数老人属于溺爱型管护,导致孩子娇惯、任性、不爱劳动,过分顽皮,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差,加之父母为了平衡孩子心理,用生活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欠缺,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买零食,玩游戏,甚至进网吧,由于亲情缺失和情感需求不足,使不少孩子在交友中寻求慰藉,有的过早与异性交往,出现早恋现象,有的交上了社会上的二流子。

上述诸多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子女”,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呢?笔者认为:只有形成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关注的形态,才能使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一要努力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寄宿条件,为留守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让他们生活在温暖的集体环境中,使他们有一种在校如家的感觉。二是精心地关心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如教给他们心理健康知识、自我疏导方法,设立“悄悄话”信箱,选择一些有特长的教师负责心理咨询,使这些“留守孩子”话有人说,苦有人诉,难有人帮,以减少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三要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与其他孩子结对帮扶的办法,或者把留守孩子就近组成小组,由教师在双休日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做游戏、搞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占领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并教给他们洗衣、做饭、花钱、安排生活等技能,培养自立自理的能力。

其次,社会也要多方关注。一是村组干部及各级妇联、关工委等群体组织要充分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状况,对他们提出监护要求,帮助解决这些子女在入学、生活等方面的一些困难,加强对隔代监护人的教育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协助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工商部门也要与学校联手,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及家居环境进行整治,预防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消费对这些孩子的诱惑,努力为留守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家长应把孩子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在孩子成长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进行监护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应在打工挣钱的同时,不忘对子女的教育,要经常通过电话、书信、定期探望等形式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尽量减少他们的孤独无助感。在钱物供应上坚持适度的原则,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分宽裕。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经常教育他们乐观进取,自立自强,使他顺利地渡过“留守期”。

总之,对“留守子女”的教育不仅关系这些家庭的幸福安宁,而且也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只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携手,构建一个适应“留守孩子”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留守孩子”将不再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社会问题,反而会使这些孩子成为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超过其他同龄孩子的新生代。

 

 

文章录入:程泽林    责任编辑:sneduadmin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7 商南县清油河镇初中